摘要:“106”开头垃圾短信防不胜防,三大运营商已推动“实名制”
近年来,106短信平台已成为垃圾短信的主要发送源头,严重侵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,据上海市消保委调查数据显示,76%的消费者表示经常收到以“106”开头的垃圾短信,例如:部分短信假冒银行、知名商家等名义,以“账户异常”“低利率贷款”“积分到期”等为诱饵,诱导消费者点击链接,进而可能被不法商家套取个人信息、销售假冒伪劣产品,甚至链接到钓鱼网站给手机安装木马病毒等等。
面对藏着坑害消费者的陷阱和黑洞的大量106垃圾短信,到底应该怎么办?上海市消保委做了专项调查:
21%的消费者希望监管部门加强监管;
17%的消费者认为运营商应该加强审核;
12%的消费者表示会屏蔽所有106短信或关键词屏蔽;
48%的消费者建议在短信中强制标注内容提供者真实名称。
为解决106短信乱象问题,上海市消保委自2023年起持续关注并积极推动相关工作,近期,上海市消保委与三大运营商总部在多轮诉前沟通后达成了共识。
上海市消保委的关于“发送106短信时主动标注内容提供者实名”要求得到了三大运营商的积极回应,他们均承诺:对于有歧义或无法清晰标识短信内容提供者的签名,将使用短信内容提供者的规范企业名称(内容提供者实名)进行标注。
此外,三大运营商还承诺了多项改进措施。
中国移动表示,将严格审核企业资质,包括备案证明、相关责任人等信息,确保责任可追溯;并初步建立企业签名合规数据库,面向广大消费者提供精准“短信免打扰”服务。
中国联通表示,将通过数字化技术校验签名登记与实际发送的一致性,上线端口“先登记,后发送”的系统级鉴权管控模式,严格审核并登记接入客户的资质证照文件,同时强化数字化运营能力并引入AI技术。
中国电信则表示,将强制要求企业进行短信签名及实名制信息登记,建立短信内容动态巡查机制,对不包含退订方式的短信内容“零容忍”,并采取主端口降速、关停等处置措施。
上海市消保委表示,希望三大运营商能够加快推进标注规范企业名称的相关工作,并确保在2025年6月底前完成对所有有歧义或无法准确识别的签名的规范使用。同时,上海市消保委也将与三大运营商建立相关沟通协调机制,及时了解工作进展和存在的问题,共同推动106短信领域的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取得实效。

扫码关注
您身边的物联网卡专家
免责声明: 51物联卡 发布此文目的在于促进信息交流,此文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,不承担任何责任。如无意侵犯媒体或个人知识产权,请来电或致函告之,本站将在第一时间处理。
文章来源 :
发表评论